我们常常在爱自己、为别人着想这两个概念之中困惑与找不到平衡,也许会认为这两个概念有所冲突。到底什么时候应该爱自己,为什么爱自己不等于自私?而要怎么替别人着想而不沦为随便配合,失去自己的价值呢?
当你能爱己,才能及人
有人主张,我们人生来就是为了与他人产生连结,我们是社会的动物,并非生来离群索居。失去了连结,我们便会产生不安全感与孤独感,上瘾(以及各种犯罪)的症状在最近也证实是因为缺少了与环境他人的连结。我们不断在成长过程当中,先是受家庭的规范影响,再来是学校同侪,然后社会。
的确,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好的人际关系,才会拥有好的生活品质,我们的确需要与他人连结。但我们却时常忘记一件事情,就是与自己连结。我们不断在向外追求,为了去让别人喜欢我们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如果我们连自己都没办法贴近、连自己都不了解,那我们要怎么去与他人连结?他人要如何与我们连结?
了解自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它帮助我们了解我们自身的独特性,并且引导我们自己走向属于自己的道路上,成为一个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有贡献的人。而凡事,我们都应该从最基本的东西开始,也就是从自己开始。
我们一定要能够学会爱自己、体贴自己,才有能力去爱他人。不去逃避自己真实的感受、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不压抑,了解自己如何运作,我们才不会一直累积黑暗的元素,使我们一直在生活中感到不安、不愉快、不满足,当我们自己都感受到这些,我们要如何爱别人呢?人与人相处,是互相。这不是只是讲给自己听而已,被互相的对方,也会希望你能够好好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以及明确告诉对方要如何跟你相处,这样才能创造属于个体之间轻松愉快地怀境。如果对方一直感受到你不断的在牺牲真实的感受而去处处讨好自己,他也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也会不舒服。
如果我们一直没有学会爱自己,一直处于不安、不愉快之中,我们会很容易在跟别人相处的时候只想到自己。例如一直想对方会怎么看我、我现在做这件事情对不对、应不应该、有没有符合体贴或是爱的真谛?等等,但如果要真正的去实践体贴、理解、观照、爱这些我们追求的与他人连结的结果,我们就必须去放下应不应该对与不对好与不好这些标签,我们必须回到我们面对的人身上,因为个体都是不同的,每个人如何感受被重视、被体贴、舒服等等,都不完全一样。而当我们想要遵循我们自己想自己对的规范跟标准的时候,就失去了对方真正的感受与状况。
让自己快乐与让他人快乐是不会冲突的
我们刚刚说,体贴、爱、观照、理解他人的前提,是先对自己做到。因为只有在这个前提下,你才会真的对单纯的付出感到快乐,而这时候我们不称为它付出,而是贡献。我发现,那些我们称之为无私真正对自己为别人所做的贡献感到满足与快乐,而且不求回报的人,其实并不如我们所想像的那样。不求回报、无私,这两个词都是我们认为自己做不到像他们一样的主观认定,认为他们因为牺牲而伟大。
但他们其实跟我们没有差别,他们并非不求回报也并非无私,他们跟我们同样的求回报也有私,只是求的回报与私的定义与一般人不同罢了。那些人他们求的回报,是贡献时的满足感,这就是他们的回报,而并非追求他人的感谢、回馈,但很神奇的是,只要追求的不是控制他人的回馈与感受,那些感谢、回馈自然而然会随之而来。
伟大的人的私,也是私,只是对于私的定义不只是自己,而是他能同理的人群,他就把对方当成自己来看,就像是妈妈因为把小孩当成自己的一部分,并不是区分他是他我是我他的是他的我的是我的,不过就是分别心的问题而已。就有点像是一个在某个领域成功的人,看到了一个小伙子让他想起了他以前的自己,所以倾囊相授、帮助,并不是因为他在牺牲自己成就他人而是他就把那个小伙子当成了自己。
所以让自己快乐与让他人快乐永远是不会冲突的。如果你没有让自己快乐,别人绝对也不会因为不快乐的你而快乐,那些见不得别人好的人看到你的不快乐,产生的也不是快乐,而是快感,随之而来的是空虚与自卑。
我们眼中认为的伟大的人,从我们眼中像是牺牲、像是不求回报、像是无私,但事实上,他们根本没有感觉自己在牺牲、没有感觉自己在付出,也不觉得自己有什么无私的,他们不过只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会让自己快乐的事而已。对他们来说,就像是觉得一道菜很好吃,很兴奋地想要分享给他人的感觉一样,反而别人如果无法感受,自己反而会觉得寂寞。
能够有能力爱己及人,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达成的事情,如果你还没学会爱自己,那请你先学会重视自己的感受,先别管别人会怎么想,在不犯法跟不伤天害理的状况下,专注于满足自己。而当你能够满足、爱自己之后,你自然而然的,就会开始有余力去关注身边的人、事、物,这绝对是自然而且不费力的事情,如果你做起来很吃力,那是你还没有真正的去关注到自己的现象罢了。
暂时还没有评论,就等你发言了